admin

关于 admin

该作者尚未填入任何详情。
目前admin已创建了55篇文章.

【NGP每周资讯】​第10期:mIHC揭示EGFR突变型肺腺癌的抑制性免疫微环境

免疫疗法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效果较差,其肿瘤微环境的特征尚不明确。 研究者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研究了EGFR突变型和EGFR野生型肺腺癌的免疫微环境差异,发现EGFR突变患者的肿瘤细胞与免疫治疗无效样本有相似特征,而EGFR野生型患者的肿瘤细胞与免疫治疗有效样本的特征更为接近。相较于EGFR野生型患者,EGFR突变患者的CD8+组织驻留记忆细胞数量,与B细胞趋化有关的CXCL13表达水平,以及PD-1、PD-L1多种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显著降低,意味着EGFR突变患者无法有效形成三级淋巴结构,可能是EGFR突变患者对免疫疗法响应度低下的原因。 该研究提供了对单细胞水平EGFR突变型肺腺癌免疫景观的全面了解,缺乏CD8+TRM可能是导致EGFR突变型肺腺癌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关键因素。 目前,阔然基因已经布局了整套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平台,包括Kreep染色试剂盒、KR-HT5高通量荧光病理切片扫描系统和KRIAS医学病理影像分析软件,并开发了6款检测产品。 三大技术突破 依托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平台,阔然基因推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全景分析解决方案,全景剖析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杀伤性T细胞、耗竭性T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三级淋巴结构和免疫检查点受体的浸润情况,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挖掘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机制的关系和临床分子机理。 参考文献: J Immunother Cancer.2022 Jan;10(2):e003534.

2023-05-29T22:42:42+08:002023-01-06|新闻中心, 行业前沿|

年度复盘丨2022阔然大事记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见证了阔然生物的高速成长。 2022年是阔然生物深耕壮大的一年。占地50余亩的淮海经济区总部园区-前港智慧医疗园开工建设,积极构建创新型医疗产业生态圈;5000平米IVD生产智造中心投入使用,生产研发的3款人基因检测试剂盒顺利完成欧盟CE备案,“从服务到产品”的双擎驱动战略得到进一步发展;实验室满分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NCCL)组织的2022年全国实体肿瘤体细胞突变高通量测序(NGS)检测室间质评;阔然生物荣获“2022未来医疗100强”【中国创新医疗服务榜】;新乡、上海闵行两家医学检验室开工建设,临检服务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助力更多地区的检验及科研水平提升。

2023-05-23T08:54:44+08:002023-01-06|公司动态, 新闻中心|

祝贺!阔然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卜令斌荣获交大安泰“年度创新创业奖”

12月17日,为彰显安泰校友在各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弘扬“饮水思源、携手共进”的校友文化,传播“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的大爱精神,由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组织的第十一届“2022年度校友与校友组织评选”结果揭晓,2015级EMBA校友、阔然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阔然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卜令斌先生荣获2022“年度创新创业奖”。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EMBA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是中国首批获准开办的 EMBA 教育项目。项目秉承上海交通大学"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精神,以"贡献管理智慧,培养有德的领导者,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着力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战略性思维、卓越领导力的全能型人才。 本次评选一共设立“年度个人成就奖”、“年度社会责任奖”、“年度创新创业奖”、“年度思源智享奖”、“年度校友组织发展奖”、“年度最佳校友活动奖”和“抗疫特别贡献奖”七个大类、44个奖项。所有奖项都是对获奖人全年做出的杰出成绩充分肯定。 阔然生物于2015年成立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历时七年,发展迅速。到2022年,集团旗下已拥有三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上海和徐州双研发中心、四家医学检验实验室(“零缺陷”通过CAP权威认证)、精准医学科技研究院和前港智慧医疗产业园。集团旗下公司曾先后荣获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CAIVD)颁发的“最具投资价值奖”、“第二届肿瘤诊疗黑科技大会获“最具学术价值奖”、 “最具投资潜力奖”、“2022未来医疗100强榜”【中国创新医疗服务榜】等荣誉。 卜令斌先生表示:本次获得“年度创新创业奖”离不开集团上下共同的努力。未来的路还很长,阔然生物作为国内首家可实现商业化落地的下一代病理分子诊断公司,将持续深耕病理领域,在检测设备和产品研发上持续发力,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方案。同时,依托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打造更多实体肿瘤检测的解决方案,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贡献病理力量,惠及更多患者。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过去的7年,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检测服务,再从临床检测服务走向产品化,一路稳扎稳打,阔然生物实现了阶段性的跃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精准医疗时代,阔然生物继续带着精“医”求精的精神和面对医药江湖浪潮的韧性,引领分子诊断走向高端,让更多生命得到延续。

2023-05-15T23:35:49+08:002022-12-23|公司动态, 新闻中心|

阔然生物3款肿瘤精准诊断产品获欧盟CE认证

由集团“阔然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阔然生物)旗下全资子公司“江苏阔然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江苏阔然)生产研发的3款人基因检测试剂盒顺利完成欧盟CE备案,并获得由西班牙药品管理局(AEMPS)批复的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许可(RPS/5362/2022)。 此次获批,表明阔然生物领先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与肯定,产品可以在欧盟成员国及其他认可欧盟CE认证的国家上市销售;同时,也标志着阔然生物打造的肿瘤精准诊断创新产品迈向了国际化道路。 阔然生物获批欧盟CE认证的3款产品,是基于PCR方法学的肿瘤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其中人IDH1 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人MGMT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适用于脑胶质瘤的分子分型辅助诊断,为临床医生对胶质瘤患者病理分型提供指导,具备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7种微小核糖核酸检测试剂盒是国内首个肝癌早期诊断的试剂盒,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标本更易于获取,实验方法非常成熟,节约时间人力成本,便于临床医生及时采取个性化的防治方案,将极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效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 阔然生物自创立之初,坚持走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发展道路,注重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激发内部员工自主创新热情,加强技术创新能力、高端技术开发能力。此次3款产品同时拿证“出海”,意味着阔然生物持续性投入研发和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成效显著。事实上,作为阔然生物集团的IVD生产基地,江苏阔然已经成长为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高科技企业,目前拥有6款IVD产品注册申报储备,布局了肿瘤全病程周期的诊断产品,实现从早筛、辅助诊断、术中预测监控和术后复发预测的精准检测产品覆盖。 阔然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卜令斌先生表示,集团从2015年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历经7年,发展迅速,但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是阔然生物携手政、产、学、研、医,构建创新型医疗产业生态圈,共同谱写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响应和最实际的行动。未来,随着医疗器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产品走向全球! 科学是发展的重要内推力,未来,阔然生物将继续深耕体外诊断业务,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寻求新突破,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与医院、医生紧密合作,准确了解临床需求和痛点,开发出高品质的诊断产品,满足肿瘤患者的个性化诊疗需求。 【关于阔然生物】 “阔然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Shanghai KR Pharmtech, Inc.,Ltd.)”简称“阔然生物”,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上海,专注于精准医学转化研究与应用,致力于提供多应用场景的一站式分子诊断解决方案。旗下拥有三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上海和徐州双研发中心、四家医学检验实验室(“零缺陷”通过CAP权威认证)、精准医学科技研究院和前港智慧医疗产业园。公司凭借“服务+产品”双重模式开展肿瘤分子诊断、肿瘤免疫微环境检测等业务,首创NGP(下一代病理)+NGS(下一代测序)的临床新应用服务,注重分子诊断试剂产品研发、注册、生产和销售,国内唯一开启NGP平台二类医疗器械(KR-HT5)的申报,拥有6款IVD产品注册申报储备,服务中国500余家医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庞大的基因组数据库,秉承“践行精准医疗”的使命,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 【关于江苏阔然】 江苏阔然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江苏阔然,成立于2021年,隶属于阔然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阔然生物)。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及销售,目前拥有6款IVD产品注册申报储备,拥有丰富的IVD注册申报经验和专业的合规保障经验,致力于提供多应用场景的一站式分子诊断解决方案,包括癌症早期筛查、分子诊断与监测服务等。

2023-05-30T08:38:05+08:002022-12-23|公司动态, 新闻中心|

【病理大咖谈】周彩存教授:下一代病理技术在肺癌临床应用大有可为

周彩存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 主任 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 所长 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 国际肺癌研究联合会(IASLC)董事会董事 CSCO 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  主委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 主委 上海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委会 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  候任主委 CSCO肿瘤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委 上海市领军人才、重中之重学科带头人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分会   常务委员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新发肿瘤病例406.4万,肺癌仍居我国发病死亡率首位。 肿瘤治疗手段复杂多样,例如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等。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精准医学”的概念崭露头角,并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应用。精准医学能够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您如何看待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在肺癌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应用前景? 周彩存教授表示,肺癌是走在精准治疗最前面的肿瘤,比其他肿瘤的分型要多得多。无论做研究或者临床,都需要把肺癌的分子特征搞清楚。影响靶向治疗的因素很多,因此需要病理医生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包括分子信息、蛋白质信息、基因信息、细胞信息等。了解足够多的信息,才能做到精准地治疗,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正是临床需要的。 越来越多的抗PD-1/PD-L1药物被批准用于肺癌免疫联合化疗的诊疗方案,PD-L1检测的必要性似乎越来越弱,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否有潜在的预测标志物能更好的预测免疫疗效? 越来越多的抗PD-1/PD-L1药物被批准用于肺癌免疫联合化疗的诊疗方案,PD-L1检测的必要性却越来越弱,但对于免疫联合化疗的人群,依然需要找到人群分层的生物标志物。周彩存教授判断,这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免疫治疗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其次免疫治疗也有毒副反应。所以精准免疫治疗需要bioMark。PD-L1的表达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不同部位的活检检测结果不一样,PD-L1使用不同平台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哪个更好没有定论。目前来看,PD-L1的预测效能比靶向生物标志物的预测效能差很多。从基因层面,病理学家还尝试了例如TMB检测等标志物,结果不尽人意,虽然相比PD-L1预测效能增加了,但真正符合TMB-High表达的患者群体非常少,所以临床使用意义也不大。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个好的、能全面反映患者免疫逃逸和免疫微环境状态的检测平台。周彩存教授认为,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是一个有潜力的技术平台,通过该技术平台不仅可以看到PD-L1、PD-1的表达,还可以看到各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其空间位置关系,掌握的生物学信息越多,对临床的帮助越大。 下一代病理技术在肺癌免疫疗效预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具体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实现该技术在临床的落地?

2023-05-29T12:31:20+08:002022-12-23|新闻中心, 行业前沿|

【NGP每周资讯】​第9期:mIHC揭示新辅助化疗对胃癌免疫微环境重塑作用

肿瘤相关免疫细胞浸润在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新辅助化疗(NAC)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免疫细胞亚群对化疗反应的预后影响尚未在胃癌(GC)中得到阐明。 一项研究通过分析术前新辅助化疗(NAC)和术前未治疗的胃癌患者肿瘤相关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发现与未接受过治疗的GC患者相比,NAC后残留肿瘤中的巨噬细胞显著减少,而其他免疫标志物未观察到显著差异;在残留肿瘤中,NAC后CD8+ T 细胞和CD68+ 巨噬细胞水平与化疗反应显著相关。通过比较30例II/III期GC患者NAC前后的配对样本,发现化疗后,FoxP3+ T 细胞比例显著降低;CD8+ T 细胞水平升高,在XELOX方案治疗组和疗效较好的患者中更明显。 该研究揭示新辅助化疗对胃癌免疫微环境重塑作用,并表明标准化疗后标本的免疫特征应考虑用于个体化免疫治疗,以最终改善GC患者的临床结果。 目前,阔然基因已经布局了整套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平台,包括Kreep染色试剂盒、KR-HT5高通量荧光病理切片扫描系统和KRIAS医学病理影像分析软件,并开发了6款检测产品。 依托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平台,阔然基因推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全景分析解决方案,全景剖析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杀伤性T细胞、耗竭性T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三级淋巴结构和免疫检查点受体的浸润情况,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挖掘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机制的关系和临床分子机理。 参考文献: Clin Cancer Res.2022; 14;28(8):1712-1723.

2023-05-16T16:27:32+08:002022-12-23|新闻中心, 行业前沿|

祝贺!阔然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卜令斌荣获交大安泰“年度创新创业奖”

12月17日,为彰显安泰校友在各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弘扬“饮水思源、携手共进”的校友文化,传播“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的大爱精神,由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组织的第十一届“2022年度校友与校友组织评选”结果揭晓,2015级EMBA校友、阔然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阔然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卜令斌先生荣获2022“年度创新创业奖”。

2023-05-18T09:49:33+08:002022-12-23|公司动态, 新闻中心|

一例转移性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LGNT)介绍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LGNT)是一类胶质神经元肿瘤,弥漫性累及软脑膜,由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组成,分子特征为染色体臂 1p 缺失、1p/19q共缺失和MAPK信号通路基因改变(KIAA1549-BRAF融合最常见)。总体预后良好,现有研究通过甲基化数据将DLGNT肿瘤分为MC-1和MC-2亚型,其中MC-1亚型预后较好。 本文介绍一例儿童患者因Dandy-Walker 综合症接受手术治疗,初步诊断是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伴软脑膜转移,根据SIOP-LGG 2004 方案进行治疗,治疗期间MRI显示部分反应,直至85周没有进展。停止治疗后8个月影像学显示疾病进展,同时伴有脑膜转移。活检样本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FAP、P53、ATRX、S100、突触素等表达阳性,Ki67为80%-90%。同时检出有1p36.3拷贝数缺失和KIAA1549-BRAF融合,但没有检出19q3.3拷贝数缺失,NGS检测结果未发现其他基因变异。肿瘤的甲基化阵列分析结果显示DLGNT MC-2亚型。在接受长春碱单药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后采用放射治疗,MRI显示部分反应并在治疗后7个月内疾病稳定。随后出现腹水等提示大网膜转移,同时出现髂骨和股骨病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AP2、S100和突触素阳性,提示DLGNT转移。再次进行药物治疗(长春碱、曲美替尼),治疗3周后死亡。 从腹水中分离的细胞培养成源自患者的细胞株 ( patient-derived cell lines , PDCLs )。细胞株保留KIAA1549-BRAF融合,WGS数据显示1p拷贝数缺失、1q拷贝数扩增和CDKN2A/B纯合缺失,未发现IDH、TERT、BRAF V600E等基因变异。 将原发肿瘤样本、腹水样本及PDCL样本进行甲基化测序,与173例参考样本的甲基化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原发性肿瘤和PDCL样本和MC-2亚型聚集,但腹水样本没有和MC-2亚型聚集,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微环境导致的。原发性肿瘤具有 9p 拷贝数缺失,但没有局灶性CDKN2A/B纯合缺失。在腹水样本和PDCL样本中出现局灶性CDKN2A/B纯合缺失。 在进行细胞毒性测定实验发现PDCL对患者接受的治疗(长春碱、曲美替尼、放疗)敏感,但对于DRD调节剂药物ONC206、ONC212和EZH2抑制剂GSK343药物敏感性较低。在PDX模型中出现了PDCL样本相似的敏感性特征。 总  结 本文通过介绍一例分子特征是KIAA1549-BRAF融合、1p拷贝数缺失、1q拷贝数扩增的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LGNT)病例,同时出现转移的具有侵袭性,并对这例样本细胞进行PDCL培养以及药物敏感性验证。目前对于这类具有侵袭性、发生转移的DLGNT尚未有明确、详细的报道,同时PDCL模型具有这类侵袭性肿瘤的分子特征,可用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Messiaen J, Claeys A, Shetty A, Spans L, Derweduwe M, Uyttebroeck A, Depreitere B, Vanden Bempt I, Sciot R, Ligon KL, Jones

2023-05-30T08:47:29+08:002022-12-19|新闻中心, 神外资讯|

脑侵袭性脑膜瘤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大约占其中的39%[1]。按照最新的WHO中枢神经系统分类指南,绝大多数(~80%)的脑膜瘤是良性的1级脑膜瘤,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直接切除,少部分(~20%)高级别脑膜瘤(WHO 2级和3级)呈侵袭性生长,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50-80%[2, 3, 4]。然而少部分1级脑膜瘤也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可侵犯周围组织,包括脑侵袭(Brain Invasion)、骨侵袭、血管周围间隙侵袭[5]。有脑侵袭的脑膜瘤就为术中肿瘤残留和复发提供了潜在可能,因此2016年的第四版修订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南就将脑侵袭作为2级非典型脑膜瘤的独立诊断标准[6]。 脑侵袭性脑膜瘤的认识过程 对于脑膜瘤脑侵袭最早的认识来自于1989年,Nakasu首先在2例与脑膜瘤相邻的脑组织中发现了脑膜瘤的细胞[7]。1997年,Perry等人首次将脑侵袭性脑膜瘤定义为脑膜瘤呈指状或结节状突出进入相邻脑实质内,且与脑实质之间缺乏软脑膜层,这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定义。此外,Perry等人还发现具有脑侵袭特征的1级脑膜瘤预后与2级脑膜瘤相似(图1)[8]。直到近20年后的2016年第四版修订版中枢神经系统分类指南才正式将具有脑侵袭特征的1级脑膜瘤分类为2级非典型,其主要依据就是1997年Perry等人的研究[6]。 然而,脑侵袭对1级脑膜瘤预后的影响并未就此盖棺定论,自2016年以来,反而激起了大量对除脑侵袭外其它特征为良性(brain-invasive otherwise benign, BIOB)的脑膜瘤与普通1级脑膜瘤预后比较的研究。如表1所示,大多数研究都认为BIOB脑膜瘤与普通1级脑膜瘤在预后上无差异。事实上,由于对脑侵袭脑膜瘤的诊断标准不同,以及术中取材和术后病理诊断的影响,脑侵袭对1级脑膜瘤预后的影响尚有争议。 脑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 目前对脑侵袭性脑膜瘤的定义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脑侵袭性脑膜瘤在不同文献中的发生率差异较大(5%-78%),随脑膜瘤级别而升高,3级脑膜瘤可达70%-100%[9]。目前采用得最多的定义如图2 A和B所示,脑膜瘤呈指状或结节状的突入脑组织中,且脑膜瘤和脑组织之间缺乏软脑膜结构。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如C图所示,这样单个脑膜瘤细胞进入脑组织也属于脑侵袭,甚至还有文章认为,脑膜瘤侵入脑血管周围间隙也属于脑侵袭,这就造成了对脑侵袭性脑膜瘤本身的诊断标准差异较大。但是对于一些与脑侵袭相关的临床因素,目前普遍认为瘤周水肿体积是与脑侵袭独立相关因素,并在影像组学中得到了验证[10]。此外,术中取材也可能对术后病理诊断脑侵袭产生影响,例如2020年,Felix Behling等人回顾性分析了1741例脑膜瘤患者,将手术记录中“肿瘤侵袭性生长”或“软脑膜-蛛网膜结构破坏”作为术中诊断脑侵袭的标准,再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23.7%的脑膜瘤在术中发现有脑侵袭,而在术后病理结果中仅为4.8%,但两者均可预测预后[11]。对于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来源于样本取材不一致,即除非获得完整的肿瘤-皮质界面以明确脑侵袭,否则会漏诊脑侵袭性脑膜瘤。 脑膜瘤脑侵袭的过程 脑膜瘤脑侵袭的过程大致可分为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降解、脑膜瘤细胞进入脑实质,以及脑膜瘤细胞在脑实质内定植并生成血管和增殖三步(图3)[12]。首先,在脑膜瘤脑侵袭之前,脑膜瘤细胞骨架需要迁移聚集至细胞周围,形成伪足。目前有研究发现高级别和侵袭性脑膜瘤中cortactin、fascin-1、transgelin和Rho家族蛋白高表达并活化,参与肌动蛋白重塑和伪足形成[13, 14]。此外,脑侵袭性脑膜瘤细胞表面会高表达整合素和钙黏蛋白,这两种受体可以与细胞外基质中的多种配体结合,结合后会进一步改变细胞骨架,使之前形成的伪足作为细胞运动的锚点,促进肿瘤细胞向基底膜运动[5]。在脑膜瘤细胞的伪足接触到基底膜后,会通过分泌蛋白水解酶来降解基底膜。目前研究发现在脑膜瘤当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基质金属蛋白酶三种[12]。最后,脑膜瘤细胞在进入脑实质后,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释放EGFR、bFGF和VEGF等,实现在脑实质内的定植和生成血管(图4)[15]。 脑侵袭性脑膜瘤的治疗 脑膜瘤脑侵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图4所示针对其中某个环节的抑制理论上可以实现抑制脑侵袭性脑膜瘤的生长。然而在目前的回顾性研究和2期临床试验中,仅靶向VEGF的贝伐单抗和靶向EGFR的拉帕替尼被发现有效,其药物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验证[12]。也有研究认为PD-1/PD-L1介导的免疫逃逸可能参与脑膜瘤脑侵袭,且PD-L1的表达水平随脑膜瘤级别而升高[15]。2022年的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中,就采用了纳武单抗(nivolumab)治疗25例经过多次手术的高级别脑膜瘤患者,结果仅1例患者出现缓解,3例患者有免疫应答[16]。脑膜瘤细胞表面会高表达孕激素受体,2015年美国一项双盲的3期临床试验就采用了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作为激素替代治疗复发或残留的脑膜瘤,结果发现孕激素替代治疗不能控制脑膜瘤的生长[17]。辅助放射治疗是防止肿瘤复发的一种常用治疗方式,虽然在脑膜瘤中的作用还有争议,但是对于无法通过肉眼或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微小残留病灶,辅助放射治疗可能延缓或防止复发。近3年来有三项研究评估了对侵袭性脑膜瘤采取放射治疗的效果,结果也显示出了矛盾的结果[18, 19, 20]。 小 结 首先,目前对于脑侵袭性脑膜瘤的定义还有争议,且由于术中取材和术后病理诊断的不一致,使得脑膜瘤脑侵袭存在漏诊可能,导致脑侵袭是否对1级脑膜瘤的预后产生影响还未达成统一意见。目前脑膜瘤虽然缺乏系统性治疗措施,但是对于药物的筛选以及对药物敏感性患者的筛选可以在将来找到适合于某种药物的特定的脑膜瘤人群。放射治疗理论上可以降低脑侵袭性脑膜瘤患者术后的复发风险,但是盲目地采取放射治疗可能会反而使患者遭受放射相关的神经功能废损等,因此需要找到适合放射治疗的脑侵袭性脑膜瘤,或者是适合的放射治疗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Ostrom QT, Cioffi G, Waite K, et al. CBTRUS Statistical Report: Primary Brain and

2023-05-30T08:47:35+08:002022-12-16|新闻中心, 神外资讯|

【阔然开朗】单细胞DNA测序技术提示TRAF7和AKT1 /KLF4共突变脑膜瘤的基因突变先后顺序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现有研究表明不同预后的脑膜瘤存在不同的驱动基因,包括NF2、AKT1、TRAF7、KLF4等基因。TRAF7基因是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的促凋亡N端RING和锌指结构域蛋白,在其C末端包含7个WD40重复序列,TRAF7通过WD40结构域与不同分子(例如MEKK3)相互作用,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TRAF7基因在约25%的脑膜瘤中发生突变,但在特定亚型和肿瘤解剖学位置会出现TRAF7基因的高突变,如在分泌型脑膜瘤中多出现TRAF7和AKT1基因共变异,在组织学形态是上皮样脑膜瘤以及脑膜瘤位置处于基底这类脑膜瘤多出现TRAF7和KLF4基因共变异。但现有研究表明在肿瘤发生和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基因变异。对于这两类共变异脑膜瘤,现有研究无法确定TRAF7和AKT1/KLF4哪个基因会先发生变异。 一例脑膜瘤患者出现双原发,通过对患者的两个独立病灶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有共同的基因:TRAF7 p.N520S突变。但也存在不同基因变异:在颅底位置出现AKT1基因热点变异,在凸面脑膜瘤出现KLF4基因热点变异,通过胚系分析表明TRAF7基因变异不是胚系变异。这一案例提示TRAF7基因可能是肿瘤发生早期事件,早于AKT1和KLF4基因变异。 为了探索和验证这一理论,入组28例共突变脑膜瘤患者样本(TRAF7/AKT1  n=13;TRAF7/KLF4  n=15),测序结果显示其中AKT1和KLF4基因均为热点突变(AKT1 p.E17K;KLF4 p.K409Q),TRAF7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变异位点不同,最常见的变异位点是p.N520S/H/T(8/28)和p.K615E/T(5/28)。 目前现有研究认为突变丰度(VAF)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基因变异的早晚,但通过对共突变脑膜瘤样本的测序变异丰度的对比没有太大差异,无法区分。 采用基于扩增子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对其中7例共突变样本(875000个细胞)进行检测。检测panel包括28个基因及TERT启动子区域覆盖。测序数据通过分析显示每个样本中有三个亚克隆:一个是野生型克隆(可能是间质细胞),一个克隆是携带TRAF7单突变,而KLF4或AKT1中没有任何突变(6/7个样本中检测到),以及另一个包含TRAF7和KLF4或AKT1共突变的克隆。其中一例样本中除了野生型和共突变两组克隆外,一个克隆仅携带KLF4突变。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TRAF7突变是在比KLF4或AKT1更早的阶段获得的。 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经过多次分裂增殖,其子细胞呈现出分子生物学或基因方面的改变,从而使肿瘤的不同细胞特征不一致。基于这一特征通过对同一个肿瘤样本的不同细胞进行测序分析,从而确定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变异的顺序,通过单细胞NGS测序技术分析TRAF7和AKT1/KLF4共变异脑膜瘤样本中不同细胞的变异情况发现在多数情况下TRAF7基因突变要早于KLF4或AKT1基因变异。 作者介绍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医师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颅底肿瘤专业组组员 徐州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肿瘤及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主要为颅底肿瘤,脑出血及动脉瘤等出血性疾病和颈动脉狭窄及搭桥等的缺血性疾病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3篇及国内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2023-05-26T08:21:11+08:002022-12-06|新闻中心, 神外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