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关于 admin

该作者尚未填入任何详情。
目前admin已创建了55篇文章.

【会议报道】阔然基因助力脑膜瘤分子诊疗专家共识(2022)英文版-发布会圆满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学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共同主办,阔然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协办的脑膜瘤分子诊疗专家共识(2022)英文版--线下发布会于2月16日在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会议期间圆满召开。 2021年5月初,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毛颖院长的指导下,由华山医院的宫晔教授和钟平教授发起、启动了这部共识的筹备工作。历时一年多,召开共识编写项目线上启动会、修订会和定稿会。历经制定标准、文献调研、临床问题构建、确定共识框架、撰写和讨论修改文稿、评分投票、修稿审定等环节,最终全部编写完成。

2023-05-27T09:34:31+08:002023-02-17|公司动态, 新闻中心, 神外资讯|

【NGP每周资讯】​第15期:mIHC揭示TNBC静默癌症细胞生态位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最具侵袭性的乳腺癌形式。免疫联合化疗可改善转移性PD-L1阳性TNBC的无进展生存期,被批准为一线治疗,但只有部分患者受益,耐药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发现,在原发性乳腺癌中,抵抗T细胞攻击的肿瘤细胞是静止的。静默癌症细胞(QCC)形成免疫浸润减少的簇,表现出优越的致瘤能力和更高的化疗耐药性和干性基因表达。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鉴定出QCC簇内更多耗竭的T细胞、肿瘤保护性成纤维细胞和功能失调的树突状细胞,揭示了基于肿瘤内位置的浸润细胞中的差异表型。多重荧光免疫组化(mIHC)实验显示,QCC所在区域的免疫细胞浸润减少,增殖能力下降,MHCII的表达下降。 QCC通过协调阻断T细胞功能的局部缺氧免疫抑制环境来构成免疫治疗抗性储库,消除QCC有望抵消免疫治疗耐药性并防止TNBC疾病复发。 目前,阔然基因已经布局了整套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平台,包括Kreep染色试剂盒、KR-HT5高通量荧光病理切片扫描系统和KRIAS医学病理影像分析软件,并开发了6款检测产品。 依托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平台,阔然基因推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全景分析解决方案,全景剖析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杀伤性T细胞、耗竭性T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三级淋巴结构和免疫检查点受体的浸润情况,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挖掘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机制的关系和临床分子机理。 参考文献:2022. DOI:10.1016/j.cell.2022.03.033

2023-05-16T23:25:39+08:002023-02-17|新闻中心, 行业前沿|

1q染色体拷贝数扩增和甲基化分型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中的预后意义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LGNT)是一类胶质神经元肿瘤,弥漫性累及软脑膜,由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组成,分子特征为1p染色体拷贝数缺失、1p/19q共缺失和MAPK信号通路基因改变(KIAA1549-BRAF融合最常见)。总体预后良好,现有研究通过甲基化数据将DLGNT肿瘤分为MC-1和MC-2亚型,其中MC-1亚型预后较好。其中在35%的MC-1亚型和所有的MC-2亚型中都存在1q染色体拷贝数扩增,1q拷贝数缺失是预后不良指标。但对于两个不同预后指标之间相关性及协同性目前暂时没有相关研究。 本文收集32例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其中所有样本都具有1p拷贝数缺失,81.3%(26/32)样本中出现KIAA1549-BRAF融合,部分样本存在NTRK或者RAF1基因融合。56.3%(18/32)样本中出现1q染色体拷贝数扩增。1q拷贝数变异通过FISH平台和850k甲基化芯片两个平台进行检测,一致性达到100%。除了1p和1q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外,样本中没有出现大片段的CNV拷贝数变异。 从队列中的PFS结果分析证实1q染色体拷贝数缺失与预后差相关,这个相关性与甲基化分型无关。通过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也进一步证明这一结论,且发现与没有发生1q拷贝数缺失的样本相比,发生缺失的样本出现进展的可能性高出约20倍。 OS结果分析显示MC-2肿瘤(均存在1q拷贝数扩增)的生存率低于MC-1肿瘤(存在/不存在1q拷贝数扩增)。由于死亡患者仅存在在MC-2亚型中,因此没有进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MC-2亚型的中位死亡时间为51个月(平均99.1个月,范围10-173个月),符合WHO 3级的结果。没有发生1q拷贝数扩增的DLGNT显示出符合WHO 1级的结果。但还需要对1q拷贝数扩增的MC-1亚型患者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以及确定1q拷贝数扩增的MC-1亚型和MC-2亚型患者的生存期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通过对32例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证实1q拷贝数扩增是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LGNT)PFS的预后因素。但仍然需要对1q拷贝数扩增的MC-1亚型进行充分的随访,以确定其生存结果。 作者简介 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神经医学研究中心2022-09-至今,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博士后2019-09至2022-06,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神经外科),博士2016-09至2019-06,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神经外科),硕士2011-09至2016-06,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

2023-05-30T08:47:17+08:002023-02-14|新闻中心, 神外资讯|

【NGP每周资讯】​第14期:揭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TME特征

肝转移(LM)是结直肠癌(CRC)死亡的主要原因,表现出高度的免疫微环境异质性和抑制性。 研究者通过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和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分析了97个配对的肠癌肝转移肿瘤样本的肿瘤微环境(TME)。研究发现,转移性微环境经历了显著的免疫抑制细胞空间重编程,MRC1+ CCL18+ M2型巨噬细胞具有增强的代谢活性。新辅助化疗(NAC)可以阻断这种状态并恢复反应性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平衡,而无反应性患者则恶化为更具抑制性的状态。 本研究绘制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图谱,并在转移部位发现了高度代谢激活的MRC1+ CCL18+ M2 型巨噬细胞,有效的新辅助化疗可以减缓这种代谢激活,提高靶向转移代谢途径的可能性。 目前,阔然基因已经布局了整套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平台,包括Kreep染色试剂盒、KR-HT5高通量荧光病理切片扫描系统和KRIAS医学病理影像分析软件,并开发了6款检测产品。 依托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平台,阔然基因推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全景分析解决方案,全景剖析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杀伤性T细胞、耗竭性T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三级淋巴结构和免疫检查点受体的浸润情况,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挖掘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机制的关系和临床分子机理。 参考文献:Cancer Discov. 2022 Jan;12(1):134-153.

2023-05-15T10:35:28+08:002023-02-09|新闻中心, 行业前沿|

喜报丨阔然生物通过2022年上海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公示

根据《上海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沪经信规范〔2022〕8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展了2022年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并于2023年1月16日至1月20日将通过审核的企业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参与监督。阔然生物作为国内首家可实现商业化落地的下一代病理分子诊断公司,凭借强大技术实力,通过2022年上海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公示。 上海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公示名单

2023-05-23T08:45:04+08:002023-01-31|公司动态, 新闻中心|

【NGP每周资讯】​第13期:mIHC发现HCC免疫联合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重要策略,但目前缺乏有效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 为了探索HCC中免疫联合治疗的潜在预测性标志物,一项研究纳入50例接受信迪利单抗联合IBI305(贝伐单抗生物类似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CC患者。研究发现,有临床获益(CB)的患者血清CD137浓度明显高于无CB的患者。与低浓度的患者相比,高CD137浓度的患者观察到PFS明显更长。肿瘤区中较高密度的M1巨噬细胞(CD68 + CD163-)与较高的疗效和较长的PFS显著相关。 该研究表明,信迪利单抗联合IBI305耐受性良好,是晚期肝细胞癌的有效治疗方法。血清CD137浓度和M1巨噬细胞肿瘤浸润是潜在的预测生物标志物。 目前,阔然基因已经布局了整套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平台,包括Kreep染色试剂盒、KR-HT5高通量荧光病理切片扫描系统和KRIAS医学病理影像分析软件,并开发了6款检测产品。 依托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平台,阔然基因推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全景分析解决方案,全景剖析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杀伤性T细胞、耗竭性T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三级淋巴结构和免疫检查点受体的浸润情况,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挖掘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机制的关系和临床分子机理。 参考文献:Clin Cancer Res. 2022 Mar11;  clincanres.3972.2021

2023-05-15T10:28:13+08:002023-01-31|新闻中心, 行业前沿|

【NGP每周资讯】​第12期:mIHC揭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TME特征

肝转移(LM)是结直肠癌(CRC)死亡的主要原因,表现出高度的免疫微环境异质性和抑制性。 研究者通过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和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分析了97个配对的肠癌肝转移肿瘤样本的肿瘤微环境(TME)。研究发现,转移性微环境经历了显著的免疫抑制细胞空间重编程,MRC1+ CCL18+ M2型巨噬细胞具有增强的代谢活性。新辅助化疗(NAC)可以阻断这种状态并恢复反应性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平衡,而无反应性患者则恶化为更具抑制性的状态。 本研究绘制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图谱,并在转移部位发现了高度代谢激活的MRC1+ CCL18+ M2 型巨噬细胞,有效的新辅助化疗可以减缓这种代谢激活,提高靶向转移代谢途径的可能性。 目前,阔然基因已经布局了整套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平台,包括Kreep染色试剂盒、KR-HT5高通量荧光病理切片扫描系统和KRIAS医学病理影像分析软件,并开发了6款检测产品。 依托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平台,阔然基因推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全景分析解决方案,全景剖析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杀伤性T细胞、耗竭性T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三级淋巴结构和免疫检查点受体的浸润情况,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挖掘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机制的关系和临床分子机理。 参考文献:Clin Cancer Res. 2022 Aug 15;28(16):3499-3508

2023-05-15T10:28:46+08:002023-01-20|新闻中心, 行业前沿|

颅外转移性脑膜瘤及其原发病灶的分子突变特征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起源于软脑膜蛛网膜帽细胞[1]。绝大多数脑膜瘤是WHO 1级肿瘤,手术切除后远期疗效良好。大多数患者存在局限性疾病,手术切除的程度是与肿瘤分级无关的长期肿瘤控制和总体生存的较强临床预后因素。然而,脑膜瘤颅外转移是罕见的,仅发生在不到1%的脑膜瘤中,越高级别的脑膜瘤转移的可能性越高[2]。 目前DNA甲基化分析、基因表达特征、拷贝数改变和组织形态特征常被用来更准确地预测脑膜瘤的长期复发与进展。许多基因突变与颅内脑膜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最常见的是NF2(Moesin-Ezrin-Radiin like(Merlin)肿瘤抑制因子)的失活,其次是TRAF7和KLF4的突变。NF2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上,具有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在大约40-60%的散发性脑膜瘤和80%的高级别脑膜瘤中,NF2的失活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原因[3],文献表明TRAF7和KLF4基因突变则与更良性的临床病程相关[4]。在非NF2突变的侵袭性脑膜瘤组中,大约5%的肿瘤出现染色质调节因子BAP1和PBRM1的改变,并与更具侵袭性的临床行为相关[5]。另外,TERT启动子突变和CDKN2A/B纯合缺失同样与更具侵袭性的脑膜瘤有关。目前,越来越多的脑膜瘤临床指南将分子突变特征纳入其中,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CDKN2A/B纯合缺失、TERT启动子突变或BAP1的改变与脑膜瘤更具侵袭性的临床病程关系密切[6]。然而,由于转移性脑膜瘤的发病率较低,我们对转移性脑膜瘤的遗传特征及其相关的临床行为知之甚少。 最近的一篇研究对5例颅外转移性脑膜瘤及其原发肿瘤的临床及分子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7]。分子突变分析图谱显示,在这5名患者中有4名患者的颅外转移性脑膜瘤与原发病灶出现了相同或重叠的基因突变,这证实了颅外病灶是颅内转移而来,另1名患者的颅内和颅外病灶出现了不同的基因突变,因此被认为是各自独立的肿瘤并在后续的分析中被排除。在对这4名颅外转移性脑膜瘤的基因图谱分子中发现,其中3名患者的原发颅内病灶和颅外转移肿瘤均包含BAP1基因突变,另1名患者被诊断患有BAP1肿瘤易感综合征。BAP1突变方式主要包括移码突变、过早终止突变和拷贝数改变,并且BAP1突变WHO 1-3级中均有分布(表1)。 BAP1抑癌基因在DNA修复机制、转录、细胞死亡和线粒体代谢在内的各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8]。Shankar et al.[9]发现与BAP1缺乏的横纹肌样脑膜瘤患者相比,散发性或家族性BAP1突变的横纹肌样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病程更具侵袭性。BAP1基因突变在乳头状脑膜瘤中也会偶尔出现。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临床研究将BAP1突变的脑膜瘤与远处颅外转移联系起来。对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的分子图谱的比较为许多癌症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颅外转移性脑膜瘤及原发病灶的了解知之甚少。 目前关于颅外转移性脑膜瘤的研究较少,来自其他恶性肿瘤的分子研究表明肿瘤由具有独特基因组变化的多个克隆组成,这些细胞化合物在发展或被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改变它们的基因组特征。转移性病变通常来自原发肿瘤的克隆亚群,并含有额外的突变。既往有研究报道了葡萄膜黑色素瘤中携带BAP1突变的患者有转移的风险[10,11],这表明脑膜瘤患者也有类似的风险。BAP1基因突变与脑膜瘤的颅外转移可能密切相关,其潜在的致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对脑侵袭性脑膜瘤的定义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脑侵袭性脑膜瘤在不同文献中的发生率差异较大(5%-78%),随脑膜瘤级别而升高,3级脑膜瘤可达70%-100%[9]。目前采用得最多的定义如图2 A和B所示,脑膜瘤呈指状或结节状的突入脑组织中,且脑膜瘤和脑组织之间缺乏软脑膜结构。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如C图所示,这样单个脑膜瘤细胞进入脑组织也属于脑侵袭,甚至还有文章认为,脑膜瘤侵入脑血管周围间隙也属于脑侵袭,这就造成了对脑侵袭性脑膜瘤本身的诊断标准差异较大。但是对于一些与脑侵袭相关的临床因素,目前普遍认为瘤周水肿体积是与脑侵袭独立相关因素,并在影像组学中得到了验证[10]。此外,术中取材也可能对术后病理诊断脑侵袭产生影响,例如2020年,Felix Behling等人回顾性分析了1741例脑膜瘤患者,将手术记录中“肿瘤侵袭性生长”或“软脑膜-蛛网膜结构破坏”作为术中诊断脑侵袭的标准,再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23.7%的脑膜瘤在术中发现有脑侵袭,而在术后病理结果中仅为4.8%,但两者均可预测预后[11]。对于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来源于样本取材不一致,即除非获得完整的肿瘤-皮质界面以明确脑侵袭,否则会漏诊脑侵袭性脑膜瘤。 参考文献 [1]Ostrom QT, Patil N, Cioffi G, Waite K, Kruchko C, Barnholtz-Sloan JS (2020) CBTRUS statistical report: primary brain and oth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 diagno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3–2017. Neuro Oncol 22:

2023-05-30T08:47:23+08:002023-01-19|新闻中心, 神外资讯|

卓然出众丨阔然生物荣获“2022基因检测行业年度评选活动”三项大奖

1月10日,为表彰过去一年对基因检测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与个人,“第二届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高峰论坛暨2022年基因检测行业年度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广州保利假日酒店盛大举行。阔然生物凭借强大技术实力,荣获基因检测行业“年度风云企业”、“最具投资价值奖”、“年度风云人物“三项大奖。

2023-05-15T17:41:15+08:002023-01-12|公司动态, 新闻中心|

【NGP每周资讯】​第11期:mIHC揭示软组织肉瘤中TLS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肉瘤是第一种免疫疗法与临床获益相关的肿瘤类型,但现有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均未获批准用于治疗肉瘤患者。结合多项PD-1/PD-L1靶向治疗晚期肉瘤研究结果,在未经选择的人群中,临床获益非常有限。 为了深入研究ICI对肉瘤患者的治疗影响及其与肉瘤微环境的相关性,一项2期PEMBROSARC试验对晚期软组织肉瘤(STS)免疫景观进行了大规模分析,确定了一个被归类为“免疫高”的肉瘤亚组,其特征是 B 细胞相关基因特征的表达升高,存在肿瘤内三级淋巴结构(TLS)。结合转录组测序和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对TLS的特征和预后相关进行了研究,发现富含TLS队列的缓解率和PFS均显著高于PEMBROSARC研究的先前所有患者队列(分别为30%对2%和4.9对1.5个月),表明STS中TLS的存在是一种潜在的预测生物标志物,可改善患者对派姆单抗治疗的选择。 目前,阔然基因已经布局了整套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平台,包括Kreep染色试剂盒、KR-HT5高通量荧光病理切片扫描系统和KRIAS医学病理影像分析软件,并开发了6款检测产品。

2023-05-15T10:18:57+08:002023-01-12|新闻中心, 行业前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