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教授在《中华病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下一代诊断病理学(next-generation diagnostic pathology)”概念,并进行了详细阐述。
下一代诊断病理学以病理形态和临床信息为诊断基础,以分子检测与生物信息分析、智慧制样与流程质控、智能诊断与远程会诊、病灶活体可视化与“无创”病理诊断等创新前沿交叉技术为主要特征,以多组学和跨尺度整合诊断为病理报告内容,实现对疾病的“最后诊断”,并预测疾病演进和结局、建议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反应,形成新的疾病诊断“金标准”。业内普遍认为,作为下一个病理科应用技术增长点,以多重荧光免疫组化为代表的新一代病理技术能够极大促进肿瘤病理诊断的发展,有效帮助临床治疗决策的选择。
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癌症精准医疗中的热点,逐步发展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后的新型肿瘤治疗模式,其中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ICIs)治疗是热点中的热点,截止目前,已经有数十款相关药物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获批上市。业界普遍认为,免疫治疗尤其是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有着效果好、毒副作用小、适用癌种广谱等优势特点,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主力军。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并不能够让所有的目标患者受益,在临床实践上,这类药物作为前线用药,需要通过伴随或补充诊断对标志物进行检测以预测用药疗效情况,尽可能的避免无效治疗,常用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包括错配修复缺陷(dMMR)、PD-L1蛋白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等,但是这些标记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有学者研究统计,即使这些标记物都是阳性,仍有约半数患者无法受益。随着精准治疗需求的进一步加强,临床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生物标记物,而肿瘤免疫微环境则成为瞩目的热点,如果能够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揭示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构成和动态变化特征,必将成为免疫治疗的重要进展。
事实上,临床一直缺乏成熟的肿瘤免疫微环境检测技术,常规免疫组化技术、流式细胞术、基因表达谱等技术可以一定程度评价肿瘤免疫微环境情况,但技术尚不成熟,难以契合肿瘤原位生长环境,比如难以有效判读免疫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原位状态,与肿瘤细胞的空间位置关系等。而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被行业普遍看好,有望成为肿瘤免疫微环境检测与诊断的“金标准”。
5月6日,在由动脉网、VB100、蛋壳研究院共同推出的【2023第七届未来医疗100强】个性化诊疗论坛上,阔然生物常务副总经理张瑞先生做了“全析肿瘤免疫微环境,开拓病理诊断新未来”的主题演讲,分析了病理诊断行业的现状,并阐述了病理诊断和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性。
病理诊断通过手术切除、内镜活检、细针穿刺等方式获取人体组织或细胞,借助显微镜等工具对样本进行一系列处理和观察,是绝大部分疾病,尤其是肿瘤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政策推动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病理诊断行业迎来了高增长阶段。除了传统形态学上的组织病理和细胞病理,病理已经发展到了从蛋白和分子层面检测的免疫组化病理和分子病理,虽然市场份额占整个病理诊断的21%,但随着市场需求和政策的推动,免疫和分子病理将迎来爆发。以免疫治疗市场为例,免疫治疗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可达900亿,而免疫治疗相关的检测市场规模可达30亿以上。
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的PD-L1、TMB等生物标志物对治疗指导作用的局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关注点,已从肿瘤细胞本身转向肿瘤微环境,从杀灭肿瘤细胞转向抑制肿瘤细胞微环境,以更加准确的生物标志物来精准提示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如去年发布的《基于分子标志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里提示需进行肿瘤微环境相关研究,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已经成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肿瘤微环境相关免疫细胞可能与NSCLC患者术后复发相关。未来,仍然需要利用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深入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探索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耐药的关系,挖掘与肿瘤相关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推动肿瘤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
张瑞指出,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是下一代病理(NGP)技术的典型代表,该技术基于酪氨信号放大原理,可以在一张FFPE组织切片中进行多种标志物染色,通过各标志物的在细胞上的单表达或者共表达,识别不同细胞亚群,结合人工智能软件,将病理医生的局部判读转为客观算法,扩展到全片的定量计算,统计各个组织区域中细胞类型、密度,空间位置关系等信息。《JAMA Oncol》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对8000例患者,用不同生物标记物PD-L1、肿瘤突变负荷(TMB)、基因表达谱(GEP)和肿瘤微环境来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结果显示基于mIHC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有最高的预测价值,甚至比其他三种标志物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见下图)。因此病理专家卞修武院士在《中华病理学》发表的评述文章《下一代诊断病理学》中呼吁病理科医生要从常规内容的诊断外,加上肿瘤微环境的诊断,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不仅国内大咖关注,全球病理行业也对以多重荧光免疫组化为代表的空间表型技术予以关注,如AKOYA公司推出首个商业化的单靶标志物抗体组合,此前分别与精准肿瘤生物公司和安捷伦公司合作开发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在肿瘤伴随诊断方面的应用。Leica收购Cell Idx公司,加速完成从科研到成果转化的进程。以上的行业动态也提示该项技术应用已经进入可商业化落地阶段。
具有前瞻性目光的企业,已经在推动下一代诊断病理学的进一步成熟和临床转化应用。阔然生物是下一代病理技术的倡导者,目前已布局了整套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平台,包括Kreep染色试剂盒、Krast全自动染色机、KR-HT5高通量荧光病理切片扫描系统和KRIAS医学病理影像分析软件,实现从样本到结果的全自动输出,配套多靶标的免疫荧光试剂盒产品,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整套解决方案。
下一代病理一体化方案可以解决目前临床上遇到的以下问题①肿瘤患者稀缺样本利用效益低:当前免疫组化技术无法多标记染色,样本浪费较严重,阔然生物Kreep多标免疫荧光试剂盒和Krast全自动染色机,在一张切片上可染色最多9种标志物的蛋白表达,样本使用更少,生物标志物覆盖更广;② 无法定量分析:阔然生物高通量荧光病理切片扫描系统KR-HT5支持20倍、40倍明场、荧光场一键切换,全自动80片高通量扫描成像,实现全片扫描统计,绝对定量评估细胞的表型和活性;③ 无法展示原位空间信息:阔然生物KRIAS医学病理影像分析系统可以全景刻画肿瘤免疫微环境,表征生物标志物的原位空间关系,指导更精准。
阔然生物致力于提供肿瘤微环境检测的完整解决方案,并以IVD体外诊断试剂的标准对解决方案的全流程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申报,包括染色试剂、自动化染色平台、病理成像系统等,其中,染色试剂已完成数十项抗体试剂的备案,同时自动化染色平台、病理成像系统等已提交注册申报,在今年就可以拿到该平台的国内首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并进行商业化销售。同时,阔然生物也以IVD体外诊断试剂的标准完成了LDT产品的性能验证、稳定性研究等,以更高的标准开展中心实验室的服务。基于此平台,阔然设计开发出了6款肿瘤微环境分析检测产品包括三级淋巴结构、5色、7色及巨噬细胞、杀伤性T细胞、耗竭性T细胞检测,同时还可以提供定制分析方案,全方位满足临床客户需求。其中三级淋巴结构(TLS)可以更有效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显著优于PD-L1标志物,让更多患者从使用免疫抑制剂中获益。
商业化落地需要基础建设支撑。阔然生物在上海建立了基于下一代病理技术的研发实验室,在徐州投入使用了IVD生产厂房和医疗器械智造中心,三家中心实验室用于mIHC项目的开展,营销区域覆盖国内大部分地区。还在徐州建设了50亩的前港智慧医疗园区,预计明年可以投入使用,将是下一代病理产业的重要支撑。以多重荧光免疫组化为代表的下一代病理技术商业化落地,需要上下游各位同行、临床专家的共同努力,包括上游的原料/零部件供应商、加工商、第三方服务机构,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中心、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共同推动下一代病理技术在临床的商业化落地。
公司自2015年成立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历时七年,发展迅速。集团旗下公司曾先后荣获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CAIVD)颁发的“最具投资价值奖”、“第二届肿瘤诊疗黑科技大会获“最具学术价值奖”、 “最具投资潜力奖”、“2022未来医疗100强榜”【中国创新医疗服务榜】、“2022年度基因检测行业风云企业”等荣誉。
2023年5月6日,动脉网对外发布了“2023未来医疗100强”榜单。阔然生物凭借卓越的创新产品技术及一站式分子诊断解决方案服务能力获得“澎橙奖·年度创新企业”的荣誉,并再次登上未来医疗100强·中国创新医疗服务榜的榜单。
同时阔然生物凭借下一代病理技术(NGP)荣获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良医汇和研值圈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肿瘤黑科技年会(Cool Techs for Oncology,CTO)“最受关注的肿瘤黑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