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总结和归纳脑肿瘤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综合诊疗和规范化、个体化治疗的新进展,规范脑肿瘤分子诊疗、推动脑肿瘤患者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精准医学在脑肿瘤的应用,助力新诊疗方案的推广,【脑肿瘤精准诊疗前沿峰会】于6月10日在徐州阔然医学检验实验室阶梯会议室圆满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宫晔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如同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盛晓芳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陶荣杰教授担任特邀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葛建伟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章龙珍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林庆堂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王强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晓婷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领洋教授分别做主题演讲,会议同时邀请了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黄煜伦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穆春雷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潘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凤平教授、山西省人民医院王春红教授、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郑侠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慧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孟庆明教授、徐州市中心医院张伟教授、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唐勇教授、徐州市儿童医院李政委教授、,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王威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苗发安教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汤计磊教授就脑肿瘤精准诊疗最新进展,展开多视角、多领域的深入交流与探讨!
开场致辞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宫晔教授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宫晔教授对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宫教授提到胶质瘤是最开始进行分子研究也是最早被指南所推荐进行分子诊断。脑膜瘤在临床上被认为是最常见的良性脑膜瘤,预后很好,手术切除以后进行常规随访。但是根据华山医院的实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脑膜瘤复发率较高,部分解剖学位置更容易发生复发。目前脑膜瘤的分子研究也越来越多,对于分子标志物在脑膜瘤中的意义也研究的越来越明确,去年发表了脑膜瘤专家共识—脑膜瘤分子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这表明脑膜瘤也将进入精准诊疗时代。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如同教授致辞
来自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于如同教授也做出了精彩致辞。于教授代表徐州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欢迎各位教授来到徐州参加这次会议,同时也感谢阔然基因给神经学科同事一个机会一起在线下进行交流,实现思想碰撞。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附属盛晓芳教授致辞
胶质瘤的分子诊断应用到临床对于临床患者的意义很大,今天借由这个机会进一步共同来探讨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能更好的解决临床患者的问题。
接下来进入学术交流环节,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林庆堂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的王强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徐晓婷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华领洋教授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国际前沿 与时俱进
第一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葛建伟教授主持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脑胶质瘤的历史、现状与挑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林庆堂教授给大家带来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ART)治疗脑胶质瘤的历史、现状与挑战这一讲题,林教授介绍CART治疗最开始是在血液肿瘤中应用,也列举了在白血病中的临床试验和相关案例,基于现有研究CART治疗在血液病中已经得到了获批,对于实体瘤中目前还是处于临床探索阶段。CART治疗是一种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的核心原理是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达到抗肿瘤疗效。通过对人体免疫反应介绍进一步阐述了CART细胞改造的演化史和CART治疗的优势。目前针对胶质瘤CART治疗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林教授介绍目前针对胶质瘤EGFR VIII、GD2等特异性CART细胞治疗,同时也介绍了自己团队在胶质瘤CART治疗中的一些研究和案例。提出在实体瘤中CART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肿瘤细胞异质性、CART细胞的弥散、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临床反应的解读与判定这四个方面。
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黄煜伦教授提到对于CART治疗目前团队也在进行相关临床试验研究,但是临床上不同患者对于CART治疗的疗效是不一样的,团队目前想进一步了解分析临床患者的免疫微环境以了解患者疗效差异的机理。同时为了进行实时监控,目前按团队也在做一个工作,就是对于脑脊液中的蛋白进行分析。目前对于CART治疗在胶质瘤中的应用总体上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穆春雷提到CART治疗在胶质瘤中的应用对于很多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于胶质瘤的治疗首先是开刀,后续根据胶质瘤的级别制定胶质瘤后续放化疗或者靶向治疗、电场治疗等治疗方案。CART治疗在胶质瘤中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也是一个新的尝试,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
东部战区总医院潘灏教授提到CART治疗在胶质瘤中的应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还是处于学习阶段,个人理解对于CART治疗主要的核心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靶点。一个合适的靶点可能会给研究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的分子分型
东部战区总医院王强教授带来低级别胶质瘤的分子分型讲解,这个讲解由WHO指南结合临床上实际案例和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归纳总结。WHO CNS 5指南相较于上一版指南,改动非常大。在胶质瘤部分将胶质瘤分为儿童胶质瘤和成人胶质瘤。王教授针对指南提到的各个胶质瘤亚型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具体阐述。最后王教授也提到最新指南对于胶质瘤有一个很大的改动,但是在临床上还是会出现一些无法进行分子分型的胶质瘤,这表明还是有一些新的亚型在未来的研究中被发现。
在学术交流讨论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凤平教授提到低级别胶质瘤相对来说生存期是比较长的,目前的治疗方案是手术还有综合治疗为主,通过分子诊断对胶质瘤进展精准分型,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其次针对胶质瘤的临床药物试验也越来越多,通过分子检测进行靶向药物筛选,对患者进行精准诊断治疗。
山西省人民医院王春红教授提到对于胶质瘤的精准诊断是有利于临床的治疗,这一点无论对医生还是对患者都是很有利的。朱教授提到了目前基因测序在临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所以还有很多需要努力。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郑侠教授提到随着NGS的普及,胶质瘤的分子分型指导肿瘤治疗已经进入临床,对不同级别的胶质瘤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才能实现精准治疗。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慧教授提到随着分子检测在临床上的普及,临床上的胶质瘤患者在手术后会进行分子检测,最后结合病理进行综合诊断。
第一环节总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盛晓芳教授总结:对于胶质瘤的临床分型和分类是在不断的进化更新,这些更新也是对胶质瘤进行更精准的诊断,除了明确诊断外,更需要着眼于胶质瘤的治疗,将分子检测和现在的治疗手段结合在一起,比如说肿瘤靶向药物。需要把临床上实际需求和肿瘤基因检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指导患者的治疗。
徐州市中心医院张伟提到作为放疗科医生在临床上其实遇到脑膜瘤的机会是有限的,脑膜瘤分子检测在放疗科医生这其实是一个新领域,张教授提到目前分子检测在各个癌种中都应用广泛,分子标志物可以提示预后,靶向用药等各方面信息。对于脑膜瘤中现在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示放疗的敏感性,这个对于放疗科医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南京市第一医院唐勇提到作为外科医生,徐教授的讲课也让外科医生对脑膜瘤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脑膜瘤的诊疗主要集中在诊,关于治疗这个层面还是需要进行进一步挖掘的点,需要进一步挖掘更多脑膜瘤相关的靶向药物,或者其他治疗手段,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分子病理更好的结合到临床上,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儿童医院的李政委提到由于脑膜瘤的发生年龄,在儿童医院脑膜瘤患者并不常见,通过今天的学习,临床上也是需要考虑对于脑膜瘤患者需要进行分子诊断,来明确患者的预后,进行药物提示。
脑膜瘤分子分型及临床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领洋教授带来的脑膜瘤分子分型及临床意义,华教授的内容是结合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来进行讲述。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脑膜瘤,关于脑膜瘤的治疗目前各指南都进行了相关推荐,但是对于脑膜瘤术后治疗特别是某些WHO级别是否需要进行化疗这个其实存在着争议。因为病理学诊断的WHO级别在临床上预后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单纯按照WHO级别对脑膜瘤进行管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随着对脑膜瘤的分子研究进展发现一些分子标志物与脑膜瘤预后相关,在2021版WHO 中枢神经系统分类中也建议脑膜瘤进行分子诊断,但是分子病理在临床中如何应用?与临床特征、预后是什么关系?如何指导后续治疗?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接下来华老师基于文献报道和课题组研究对于脑膜瘤分子研究和靶向药物研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到脑膜瘤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
在学术交流讨论环节,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的王威教授提到随着脑膜瘤的分子研究进展以及指南推荐,目前临床对于脑膜瘤的治疗是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苗发安教授提到近几年关于脑肿瘤指南的更新是非常快的,主要集中在分子标志物的更新,这个更新也是对脑肿瘤进行更精准的分类和分级。临床上发现脑膜瘤的复发率相对较高,这个复发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肿瘤解剖学位置等原因,还有一部分就是分子特征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所以这也进一步说明分子检测在脑膜瘤中的意义。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汤计磊教授提到既往的脑膜瘤治疗更多考虑到肿瘤位置、切除程度、病理诊断等,现在指南推荐脑膜瘤进行分子诊断,对病脑膜瘤进行预后预测和提示后续治疗,临床上也希望基于精准的分子诊断能对后续治疗进行一定的指导,包括一些高级别脑膜瘤的靶向药物提示。
第二环节总结
会议总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宫烨教授说到脑瘤中最常见的肿瘤是胶质瘤和脑膜瘤,今天就这两个肿瘤进行了学术讨论,也是一个多学科讨论融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如同教授提到胶质瘤现在不仅需要神外外科医生来治疗,也是需要进行靶向、免疫综合治疗,需要内科共同治疗,今天通过学习脑膜瘤分子诊断发现脑膜瘤也是需要多学科共同配合进行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