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良医汇和研值圈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肿瘤黑科技年会(Cool Techs for Oncology,CTO)”于上海线下圆满召开,阔然生物凭借下一代病理技术(NGP)荣获“最受关注的肿瘤黑科技奖”。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抗肿瘤新药和新技术问世。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ChatGPT的大火,更是让“黑科技”一词深入人心。2023年,众多抗肿瘤“黑科技”发展势头迅猛,目不暇接的各种前沿技术,一再刷新人们的认知世界。但所谓“肿瘤黑科技”,不仅仅要够炫酷,更要有足够的“临床价值”,实现真正的“为患者服务”。
技术介绍: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是下一代病理(NGP)技术的典型代表,该技术基于酪氨信号放大原理,可以在一张FFPE组织切片中进行多种标志物染色,通过各种标志物在细胞上的表达状态识别不同细胞亚群,结合人工智能软件,将病理医生的局部判读转为客观算法,扩展到全片的定量计算,统计各个组织区域中细胞类型、密度,空间位置关系等信息。该技术有三大技术突破,分别解决了染色环节的抗体来源冲突的问题,可实现7-9种标志物的染色;解决了扫描成像环节的串色干扰问题,提高了图片的信噪比;还解决图像分析环节的定量分析标准化的问题。
技术优势: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实现的是一个多标记方案,相较于传统技术,它的优势显著。首先,对于临床的珍稀微量样本,当样本量不足以满足临床的检测需求,通过mIHC的技术,一张切片即可满足病理诊断的需求,最大化地发挥了珍稀样本的价值。其次,mIHC技术实现的是单细胞尺度的定量分析,相较于传统病理技术的定性评估,或者是基于bulk cells的综合结果,检测结果更精准。空间表型也是mIHC最为重要的优势之一,在一张切片上实现多种标志物在细胞上的单表达或者共表达,可以鉴别罕见的甚至传统技术无法标记的细胞亚群,并表征细胞间的原位的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临床挖掘更多的与肿瘤发生发展、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相关的空间表型生物学信息。
临床应用场景:胶质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侵袭性强,极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2021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对于胶质瘤的分子诊断进行了更新,其中,成人胶质瘤根据分子标志物可以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 IDH突变伴1p/19q共缺失、星形细胞瘤 IDH突变、胶质母细胞瘤 IDH野生型。在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版)中,推荐胶质瘤常用分子病理学检测指标IDH1、ATRX、TP53等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对胶质瘤进行分子分型并指导用药。然而,医院多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指标,一个指标需要一张白片,对于肿瘤组织少的样本,则无法对上述指标开展逐一检测,限制了对患者的快速诊断和精准分型。此外,病理诊断多依赖于病理医生的主观经验,选取局部视野做定性的评估,不同病理医生的判读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样本上快速得到更精确的检测结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项目介绍:由阔然生物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同济医院共同参与的“基于多组学的脑胶质瘤个体化诊疗技术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希望通过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人工智能多组学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未来实现临床新技术转化应用奠定基础。作为该项目一部分,多中心联合开展了基于mIHC的成人胶质瘤分子分型AI判断项目。通过检测与胶质瘤分型及预后相关的6个重要指标,挖掘新的预后标志物,实现更细亚群的分层及预后评估,并开发端到端全自动快速AI病理诊断系统。项目价值:基于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平台,开发了端到端全自动快速AI病理诊断系统,建立了mIHC平台的胶质瘤预后评估系统,从单细胞水平的量化结果更精准地评估胶质瘤患者的预后。通过更加精准、全面的预后评估,对于患者个性化用药诊疗、随访及疾病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