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存
周彩存
教授
  •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 主任
  • 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 所长
  • 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
  • 国际肺癌研究联合会(IASLC)董事会董事
  • CSCO 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  主委
  •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 主委
  • 上海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委会 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  候任主委
  • CSCO肿瘤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委
  • 上海市领军人才、重中之重学科带头人
  •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分会   常务委员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新发肿瘤病例406.4万,肺癌仍居我国发病死亡率首位。

肿瘤治疗手段复杂多样,例如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等。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精准医学”的概念崭露头角,并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应用。精准医学能够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 您如何看待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在肺癌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应用前景?

周彩存教授表示,肺癌是走在精准治疗最前面的肿瘤,比其他肿瘤的分型要多得多。无论做研究或者临床,都需要把肺癌的分子特征搞清楚。影响靶向治疗的因素很多,因此需要病理医生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包括分子信息、蛋白质信息、基因信息、细胞信息等。了解足够多的信息,才能做到精准地治疗,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正是临床需要的。

  • 越来越多的抗PD-1/PD-L1药物被批准用于肺癌免疫联合化疗的诊疗方案,PD-L1检测的必要性似乎越来越弱,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否有潜在的预测标志物能更好的预测免疫疗效?

越来越多的抗PD-1/PD-L1药物被批准用于肺癌免疫联合化疗的诊疗方案,PD-L1检测的必要性却越来越弱,但对于免疫联合化疗的人群,依然需要找到人群分层的生物标志物。周彩存教授判断,这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免疫治疗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其次免疫治疗也有毒副反应。所以精准免疫治疗需要bioMark。PD-L1的表达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不同部位的活检检测结果不一样,PD-L1使用不同平台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哪个更好没有定论。目前来看,PD-L1的预测效能比靶向生物标志物的预测效能差很多。从基因层面,病理学家还尝试了例如TMB检测等标志物,结果不尽人意,虽然相比PD-L1预测效能增加了,但真正符合TMB-High表达的患者群体非常少,所以临床使用意义也不大。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个好的、能全面反映患者免疫逃逸和免疫微环境状态的检测平台。周彩存教授认为,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是一个有潜力的技术平台,通过该技术平台不仅可以看到PD-L1、PD-1的表达,还可以看到各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其空间位置关系,掌握的生物学信息越多,对临床的帮助越大。

  • 下一代病理技术在肺癌免疫疗效预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具体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实现该技术在临床的落地?

周彩存教授分析,要有足够的临床疗效关联度,最好有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才能在临床应用。
而在临床推广的核心,则在于要简单易行。临床工作繁忙,一定要做起来比较简单、快速、可重复性高。这些条件具备了,国家法规部门也会批准,那么离临床落地就快了。

  • 三级淋巴结构被认为是下一代免疫疗法的预测标志物和靶点,您如何看待三级淋巴结构在肺癌中的研究价值呢?

三级淋巴结构被认为是下一代免疫疗法的预测标志物和靶点,周彩存教授认为,它在肺癌的研究中也应该向前推进。检测三级淋巴结构的技术难度不大,难点在于拿到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假如验证出来三级淋巴结构跟疗效关联度非常好,并且证实了三级淋巴结构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比PD-L1好,那么三级淋巴结构就是一个可应用于临床的生物标志物了。

  • 相较于传统免疫组化技术,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能否实现更加精准的辅助诊断?

周彩存教授表示,这个问题的回答肯定的,因为多重荧光免疫组化相较于传统的免疫组化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出报告的时间也短,样本消耗也更少。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来说,最困难的是获取标本,假如在诊断的时候全部用完了,很多检测就做不了,辅助诊断信息自然就丢失了,对患者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需要多重荧光免疫组化这样的平台。

  • 通过大量数据的AI训练,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能否像病理医生一样实现疾病的精准诊断?

周彩存教授表示,AI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培养一个有经验的病理学家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且人有七情六欲,心情不好、体能不好的时候,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影响。人工智能通过训练会将病理医生的判读转为客观算法,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效率。因为AI最大的好处是它不知道疲乏,比人的工作效率高。对于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来说,将来要做几十上百个指标,可能人也分配不了,需要机器来分配,在这方面 AI有很大的优势。周彩存教授分析, AI在临床上的第一个突破就是病理,第二个突破应该是影像。假如AI训练的数据足够大,选择的样本代表性足够强,训练出来的AI结果就很有价值。